返回頂部
城市公園環境熟悉度對景觀偏好的影響研究

2020

01/09

15:56

景觀偏好研究是以景觀知覺為基礎,從專家美學、體驗模式、心理認知等不同評估角度研究人與景觀及兩者交互影響的結果。使用者的景觀偏好反映其與景觀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體現使用者的內在游憩需求,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質量的重要指標。

  對景觀偏好影響因素的傳統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物質空間要素或使用者的社會背景的探討,很少涉及對使用者已有認知經驗的考量。而國外有學者研究表明使用者對區域的熟悉程度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如Junge 認為來自于同一地區,對同一類景觀地貌熟悉的群體,其對環境的熟悉度比職業等社會背景因素對景觀偏好的影響更大。Tveit則將熟悉度作為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解釋不同群體景觀偏好之間的差異性。

  熟悉度對景觀認知與景觀偏好的影響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環境心理學中“知覺定勢”指的是個人的知識、經驗、興趣會促使直覺判斷的心理活動處于一定的準備狀態而具有某種傾向性,且這種傾向性對知覺對象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皮亞杰提出發生認識論,他將固有的知識和經驗稱為“圖式”,固有圖式既是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也有可能成為認識新事物的障礙。凱文·林奇認為對于城市留下的記憶或記憶變淡遺留的似曾相識感都會使人對于城市的感知產生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由此可見,長久的片段積聚會演變為一種特性和品質,而又反過來不斷影響著環境中的人,使人建立起對于環境的特殊感受與認知,進而對審美主體的景觀偏好產生影響。

  熟悉度對景觀認知產生怎樣的影響,受到哪些環境因素制約?本文以上海夢清園為例,通過定量分析使用者對景觀的熟悉度與景觀偏好之間的關系,發現影響熟悉度的主要環境因素,提出基于景觀熟悉度提升的城市公園更新改造建議。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基地概況

  夢清園位于上海市蘇州河南岸,三面臨水,占地面積約8.6 hm2,是服務中遠兩灣城等多個居住區及周邊游客的重要城市公園。公園的設計風格體現新海派特征,園內分為大魚島、人工濕地和夢清館3大部分。近期該公園被納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項目。

  1.2 問卷訪談

  根據公園使用情況的初步調研結果,在基地范圍內選取25個具代表性的場地,統一高度拍攝全景照片,以390 mm×130 mm統一尺寸打印。

  在公園的各個區域對場地使用者進行訪談,記錄訪問時間、訪問地點以及受訪者基本信息(年齡段、性別、居民/工作人員/游客)。然后隨機從25張全景照片中選取10張照片,請受訪者依據審美偏好進行排序。最后對受訪者進行場景熟悉度訪談,了解他們對該場地的基本使用情況,并在10張照片中挑選出熟悉度高、可以引起似曾相識感的照片進行標記。

  本次調研時間為10月28—31日,涵蓋工作日與休息日,訪談時間9∶00—16∶00,訪談地點均勻遍布公園各區。調查對象包括經常使用場地的居民、周邊工作職員以及游客,注意控制性別比例和年齡層次。共調研數據62組,回收有效數據60組,回收率96.8%。

  1.3 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

  為了檢驗使用者對25張照片偏好排序的穩定程度,以及對被標記照片的偏好穩定程度與整體排序之間的差異,從而反映熟悉度對景觀偏好存在的影響,研究采用了針對多組數據的非參數性統計分析方法Kruskal-Wallis (KW)對照片排序進行偏差檢驗。(注:由于本次研究統計數據的總體分布形態未知,參數檢驗的方法無法滿足需求,故采用非參數檢驗,利用樣本數據對數據的總體分布形態進行推斷。)首先匯總60組景觀偏好排序結果,分別在總體排序結果與被標記(熟悉)的照片排序結果兩種情境下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熟悉度與景觀偏好的關系

  對整體審美偏好排序結果進行KW測試。25張照片被選中進行排序的次數由22次至27次不等,多數照片被選中次數在24次左右,各組樣本量(N)較為平均。經計算得到H=39.81,在α=0.95,自由度為24時,查卡方分布表可知臨界值為36.42,由H>36.42,說明受訪者對25張照片審美偏好的排序較穩定。

  對被選為熟悉的全景照片平均排序進行非參檢驗,經計算得到H1=42.52。由H1>H>36.42可知熟悉度較高的樣本之間存在更為穩定的排序關系,表明受訪者對熟悉的照片有著更為明確的優劣判斷,熟悉度使受訪者對景觀環境的喜好和厭惡的傾向性都表現的更為顯著。

  通過對比全部照片與被標記的照片的排序平均值,即受訪者對照片場景偏好程度可知,25張照片在總體排序與被標記為熟悉的照片排序兩種情形下,偏好順序基本一致,但偏好程度差異較大。具體而言,相較于陌生環境,受訪者對自己熟悉的景觀環境給出高評價的概率更大。另一方面,對綜合評價較低的景觀,受訪者表現出更為厭惡的傾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熟悉度可以引發受訪者對全景照片更直觀的感受,因而在進行排序時帶有更強烈的具有指向性的主觀色彩,這種指向性外化表現為偏向于最優或最劣的排名。此外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受訪者進行照片排序時,通常會首先挑選出熟悉度高的照片作為排序的基準點,并且對這類照片的排序速度更快,表現出更為明確的景觀偏好傾向。

  2.2 城市公園熟悉度影響因素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被判斷為熟悉的樣本相較于不熟悉的樣本,排序穩定程度更高。說明在熟悉的環境中,人們往往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偏好傾向,并且以正向偏差為主。不同照片引起受訪者似曾相識感的概率差異較大。例如,照片“竹林濕地”被標記率高達72%,而照片“夢清館”在24次選擇過程中僅被標記一次。根據全景照片所含景觀空間要素分析可知,游憩設施豐富且容易到達的場地更易使受訪者聯想到照片所代表的生活場景,從而產生親切感,也更易獲得較高的排名。相反,設施匱乏的場景,即使綠化水平高,也很難贏得受訪者的青睞。

  為探尋綠色空間比例(以下簡稱綠量)、設施完善程度、場地可達性3個景觀要素對城市公園熟悉度的影響程度,提取照片中3個要素所占比例進行排序,將排序結果與熟悉度標記概率進行對比。通過計算每張照片被標記為有熟悉感的次數與照片排序次數之比,可知每張照片帶給受訪者熟悉感的概率,反映場景帶給受訪者熟悉感的難易程度。對每張照片的綠色空間比例、設施所占比例,以及照片拍攝點到最近出入口的距離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綠色空間比例、設施、拍攝點可達性的排序,并計算各組平均秩。

  研究結果顯示,標記概率高的照片具有綠量高、游憩設施豐富、距離公園出入口較近的特征。其中設施與可達性兩個因素與熟悉度的相關度更高,體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表明二者對熟悉度的影響更大,綠量這一要素反而影響較小。這與傳統美學對綠量與感知關系的認知有所出入,本次研究表明綠量不充沛但游憩設施齊全,同樣可以喚起使用者的熟悉感。同時靠近出入口的區域因其良好的可達性,與城市界面形成良好互動關系,被周邊居民使用頻率更高,更易觸發使用者的熟悉感。

  3 結語

  本研究證明了熟悉度對景觀審美認知存在影響,熟悉度高的環境更易引起使用者的共鳴。熟悉度對景觀偏好的影響可能表現為積極或消極兩個極端,但都會使審美主體對景觀環境的偏好傾向更為明確??梢娙绾翁岣呤煜ざ葘坝^偏好的影響的正面積極的影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熟悉度受到許多環境因素的制約。本研究中,可達性、設施配備等是影響公眾對公園熟悉度的主要因素。說明重視游憩設施的規劃設計,提高空間可達性,加強公園內植物與設施的維護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對場地的熟悉度,對使用者的景觀感知體驗過程形成正向影響。

  隨著人們環境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城市公園設計應對環境心理層面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理解使用者景觀審美與認知的心理過程,創造積極的、可參與的、可交流的審美體驗,從而營造更加優質宜人的城市公園環境。

  第一作者:劉頌(1968-),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技術方法、城鄉綠地系統規劃。

  通信作者:徐弘婧(1994-),女,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中文亚洲 av 片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