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1/10
14:18
黑龍江森工系統經營總面積1009.8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有林地面積8 5 8萬公頃,占全省天然林的44.2%;森林總蓄積8.6億立方米,占全省的53%;森林覆被率85. 1%,高于全省39.1個百分點。黑龍江森工林區是東北亞陸地生態系統和東北“大糧倉”的天然屏障,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等山系的廣袤森林,是東北亞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 是東北大糧倉的天然生態屏障,是六大水系(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綏芬河)主要發源地和涵養地,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下轄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合江等4個林管局、40個林業局、627個林場(所)和1 7個林產工業企業、4個林機修造企業以及公檢法司、科研院所、文教衛生、森林調查、建筑施工等處級以上企事業單位1 4 0個。林區人口1 6 7萬人,職工3 5.9萬人,離退休職工2 7萬人。40個林業局跨全省10個地市、37個縣(市)分布,其中跨省分布的有4個局、跨2個以上縣(市)分布的有19個局。
黑龍江森工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生態建設方面,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大力進行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93.8萬公頃。在經濟發展方面,木材產量最高時占全國33.5%,累計為國家生產木材 5.19億立方米,占全國產量的21%;上繳利稅119億元。這些木材裝入60噸標準火車皮,首尾相接,可繞地球三圈多。在社會發展方面,在昔日人跡罕至、基礎設施幾近于零的原始林區,建起了星羅棋布的小城鎮。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比較完善的林區社會體系。
黑龍江森工林區管理體制經歷了四次大的變動:一是1962年11月,國家決定在哈爾濱設立東北林業總局,負責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全面工作,整個森工國有林區實際是由國家直接管理。二是1967年9月,國家將林業總局下放給省政府,實行國家和省雙重領導,省里負責人事、財務管理;國家負責林業生產計劃、基建投資、產品調撥、物資供應、森林資源管理等,林業總局自此成為“下放直供”單位。三是1983年4月,我省進行省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將省林業總局更名為省森林工業總局,把其負責地方林業的營林局獨立出來,組建省林業廳。森工總局行使重點國有林區的行政管理和森工行業管理職能。四是1991年10月,根據國務院國發[1991]71號文件要求,東北、內蒙古四大森工同時被列入國家第一批57戶試點企業集團,成立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和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總公司。1995年11月,經七屆109次省委常委會決定,中國龍江森工集團和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掛牌,保留省森工總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統管全省森工系統工作。
1998年省委8屆2次常委會議,將省森工總局以 “省級授權、部門派出、系統管理、內部分開”的形式予以職能定位,授權省森工總局行使所轄重點國有林區的行政管理職能,總局資源局行使所轄林區的森林資源管理職能,印發了省森林工業總局和省森林資源管理局“三定”方案。據此,省森工總局現有三項職能。一是作為森工重點國有林區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的林業工作,并履行國家和省賦予的有關職責。二是森工總局自行管理所轄林區的行政工作,履行地市級政府職能,目前依照地方性法規的單項授權,具有八大類149項行政執法職能。三是森工多年來已逐漸形成了營林產業、木材生產、林產工業、種植養殖業、森林食品、北藥產業、森林生態旅游和清潔能源業八大產業,具有林業產業管理和企業運營功能。
近年來,黑龍江森工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我省實施“五大規劃”等戰略機遇,確立了“四八四三”長遠發展戰略,加快了轉型發展步伐,開創了森工發展新局面。
?。ㄒ唬┥仲Y源保護和培育效果顯著。認真落實停伐決定,強化了森林資源培育,加強了森林資源保護,開展了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黑龍江森工累計少采伐木材5 4 9 8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資源9 1 6 3萬立方米。森林面積由748.6萬公頃增加到858.1萬公頃,增加了15%;森林覆被率由74. 5%提高到85. 1%,提高了10.6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由6.39億立方米增加到8.9億立方米;有林地公頃蓄積由78立方米增加到101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覆蓋率、蓄積和公頃蓄積“四增長”。自然保護區數量由2處增加到2 4處,其中國家級1 0處,保護區總面積由67.9萬公頃增加到了122.2萬公頃,過去罕見的東北虎、東北豹等珍貴野生動物再現森工林區。
?。ǘ┊a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林區資源為依托,加快向生態產業、非木產業和境外開發三個方向轉型,大力發展營林、木材生產、林產工業、種植養殖、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態旅游、清潔能源“八大產業”,加快建設糧豆、經濟作物、奮牧業、特色養殖、食用菌、堅果、漿果、北藥、山野菜、礦產1 0大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千億元銷售額大型產業集團的要求做大做強黑森企業集團,已經組建完成的黑森綠色食品集團、黑森旅游集團和森工金融公司運營狀況良好?!昂谏北徽J定為黑龍江省著名商標,大海林中國雪鄉、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山河屯鳳凰山、柴河小九寨、伊春林都等成為國內知名旅游景區。全面深化對俄經貿合作,加快境外森林資源開發步伐。在俄投資建設的龍躍木材加工園區已經被確定為國家級海外工業園區,海林局耐力公司、綏陽局圓通木業公司在俄的兩個采伐加工項目發展良好,全系統去年對俄采伐量已達到4 9萬立方米,加工量達到70.5萬立方米,海外林產工業產值突破2 0億元人民幣。森工總產值由2 0 1 0年的344.1億元提高到501.4億元,產業增加值由144.2億元提高到212.6億元,林區職工工資性收入年增長幅度19%,實現新增就業9.1萬人,三江林區十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200個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235億元。新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以綠色、特色為主的非木產業發展迅速。
?。ㄈ└母镩_放不斷深入。一是探索實施了森林資源管護承包責任制。建立了林業局、林場、承包人三級管護機制,落實管護面積9 0 5萬公頃,6. 97萬職工參與管護,實現了森林資源保護培育與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機結合。二是推進了政社分離、主輔分離改革。對“三江”林區采取了“成熟一條戰線、分離一條戰線”的辦法,教育系統已經實行了“企教分離、森工托管”。三是推動了《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條例》頒布實施?!稐l例》于2 0 1 2年8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明確了省森林工業總局、林業局對所轄林區的行政管理職能,分別行使市級、縣級行政執法權,為森工加快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開展了財稅體制改革試點。為提高森工林區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 0 1 5年開始,在沾河、方正林業局設立重點國有林區管委會,在亞布力林業局旅游區設立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管委會,賦予財稅職能。五是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選擇清河等8個林業局,開展內部政企分開改革試點。自去年以來,按照中央6號文件要求,擬先實施內部政企分開,將森林資源管理、林區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分開,待條件成熟時,再將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與森林資源管理職能分開。目前,《方案》已上報國家審批,方案獲批后即開始啟動柴河、清河、方正、五營等四個試點。
?。ㄋ模┝謪^民生不斷改善。黑龍江森工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每年為職工群眾辦2 0件實事。一是千方百計提高職工群眾收入。連續7年每年都為在職職工調增工資2 0 0元,職工人均年工資達到2. 99萬元(為全省平均工資4 7 0 4 0元的63.5%),從事多種經營人員年經營性收入達到2.1萬元。二是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切實抓好富余職工的轉崗分流工作,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對直接從事木材生產領域新螬富余職工4.5萬人,通過向森林資源撫育、森林管護、林下經濟、非木產業轉崗分流和勞務輸出等方式,已安置3萬人。三是推進森林生態城鎮建設。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棚戶區改造的機遇,開展了“規模大、速度快、品位高”的城鎮化建設會戰。累計投資3 0 0余億元,完成棚戶區改造51. 23萬戶,新建和改造面積2 8 0 0萬平方米,惠及1 3 8萬職工群眾,人均居住面積由不足1 4平方米達到22.3平方米,提高了60%,建設規模相當于開發建設6 0年來的總和,林區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四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重點抓好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基層衛生所建設,完善林區社會保障制度,努力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建立了公開規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開展了“一幫一”扶貧解困和助殘活動。
“十三五”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森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轉型升級的決勝階段。龍江森工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四八四三”發展戰略,打好生態基礎,聚焦產業發展,強化民生保障,奔向小康目標,全力建設生態環境更加優良、產業實力更加雄厚、發展活力更加釋放、城鎮特色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文明和諧新林區。
——森林生態功能顯著增強。到2 0 2 0年,森林面積增加12.3萬公頃、森林蓄積增加1.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6. 2%,全國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重要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彰顯。
——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到2 0 2 0年,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總產值實現8 0 0億元,保持年均9%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黑森企業集團成長為大型骨干龍頭企業。
——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成果。到2 0 2 0年,全面完成管理體制改革任務,財稅體制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制約森工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基本解決,林區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職工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 0 2 0年,林區人均收入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林區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城鎮更加宜居宜業,林區社會更加和諧穩定。